中国电子技术网

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

 
 
  • 首页 > 新闻 > 方建华: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

方建华: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

关键词:新能源汽车

时间:2025-07-11 16:26:45      来源:中电网

日前,由安徽省会计学会主办、会计赋能发展专委会承办的“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:挑战、机遇与高质量发展”专题研讨会在合肥召开。

导读:日前,由安徽省会计学会主办、会计赋能发展专委会承办的“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:挑战、机遇与高质量发展”专题研讨会在合肥召开。

会上,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、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方建华先生作了题为《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》的主题演讲。

在此,我们根据现场录音,将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整理并分享给大家,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主要内容如下:

方建华先生

 

近期,小米YU7上市1小时狂揽28.9万台大定,尊界S800作为百万级豪车19天斩获5000台订单——再看其对标车型迈巴赫S级,去年在华全年销量为仅为12974台!

这三组数字的出现绝非偶然,其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全球汽车格局发起的深度重塑,折射出正在上演的三重产业革命,足以引发欧美百年车企的省思:

其一,“中国制造”早已撕掉了廉价标签,完成向“中国智造”的硬核蜕变。

其二,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赛场的领先优势已形成代际差,华为、小米等科技巨头的入场,将把这场产业颠覆推向更深水区。

其三,2023年苹果公司宣布退出造车,奔驰、宝马等头部车企也纷纷宣布推迟电动化计划,背后原因从这两张图上可见一斑。与其说是其战略收缩,不如说是面对“中国智造”的审慎调整。

一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势能积蓄

(一)全球领跑者的底层逻辑

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十年保持全球产销量榜首,2024年产销数据1288.77万辆与1286.59万辆,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,而是产业生态成熟度的终极证明。

2025年开年,安徽以魁首之姿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,这并非偶然。早在2010年那场决定产业命运的技术路线之争中,当多地还在纯电与混动之间摇摆不定时,安徽已锚定纯电驱动这条赛道进行深耕。这种战略定力在2012年特斯拉发布Model S后更显价值——当行业最终确立纯电路线,安徽已构筑起扎实的先发优势。

另一方面,安徽创新基因源远流长。无论是100多年前的洋务运动,还是如今汽车圈的左延安、尹同跃、王传福、余承东、李斌、项兴初等知名企业家,其“贾而好儒、诚信为本、包容开放、开拓创新”的徽商精神,早已淬炼出对技术革命的敏锐嗅觉与决断力。

(二)全产业链的“协同密码”

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与规模效应,已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支撑。上游领域,从锂矿加工到正负极材料,从电解液到隔膜,中国企业已形成显著市场影响力。以隔膜为例,早期,美国Celgard及日本旭化成的产品售价高达18元/㎡,如今国产产品价格已降至0.4-0.9元/㎡。其背后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突破。

中游环节,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大巨头稳居全球动力电池前列,电机电控实现100%国产化,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在疫情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——比亚迪与五菱转产口罩的“闪电速度”,堪称全球产业链应急响应的教科书,更是中国制造业韧性的生动体现。

(三)技术创新的“裂变效应”

创新驱动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呈现出乘数效应。动力电池领域,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以高能量密度重构行业标准,比亚迪刀片电池用结构创新破解安全死结,固态电池与硅碳负极技术的加速落地,持续突破性能边界。

智能化层面,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融合,正将汽车从交通工具重新定义为智能移动终端。这种技术迭代不仅带来体验升级,更推动成本曲线持续下行: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从2014年的2.2元/Wh降至2024年的0.42元/Wh,比亚迪秦Plus DM-i售价从2022年的13万元调整至2025年的8万元以下,特斯拉Model 3三年内价格下调近4万元。这种“技术突破+成本优化”的双重优势,为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(四)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

截至2024年末,1281.8万台充电基础设施的规模,以49.1%的同比增幅构建起密集的充电网络,2.37:1的车桩比有效缓解了“续航焦虑”。这种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,既是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,更是国家战略的精准落子——当欧美还在为充电桩建设规划时,中国已完成从“补车”到“补电”的生态闭环,这种进度差距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上半场的“电动化”,是政策引领、市场驱动、创新保障、资本助力、产业协同的共同结果。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的财政补贴累计超2000亿元,叠加资本市场的推动,最终诞生了像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汇川股份等先进的企业。目前,我国锂电产业上市公司高达190家左右,总市值约9万亿。

二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变局中的“转型节拍”

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“电动化”上半场到“智能化”下半场的关键切换,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,而是产业逻辑的深度重构。国科新能创投作为专业投资机构,每年都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研判。以下是我们对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:

(一)智能化赛道的新变量

2024年近1500万辆销量背后,25%-30%的增速放缓,反映行业已从增量红利期进入存量优化阶段。智能化竞赛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领域。行泊一体、城市NOA与OTA技术的快速渗透,预示着L2级以上自动驾驶50%的渗透率已近在眼前。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算法迭代速度,而在于车控操作系统与车规级芯片的自主可控——这正是华为、小米等科技巨头入场的战略价值,它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注入,更是“软件定义汽车”等创新思维,将为行业格局调整注入新动能。

(二)内外市场的平衡术

出海拓展与内部竞争并存,构成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。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电池到整车的全链条出海,既是对“双循环”战略的践行,也是应对国内市场格局的必然选择。但行业竞争加剧的本质,是产能扩张速度与技术创新效率的暂时失衡,是资本短期行为与产业长期发展的博弈。这种矛盾在IPO收紧与二级市场震荡的背景下更显突出,科创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化可能会影响技术迭代的进程。

(三)细分领域的突破窗口

值得关注的是,上游材料价格企稳与动力电池低位运行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调整窗口。而矿卡、重卡的智能化与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商业化,则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在商用车领域的突破即将到来。光储充换一体化平台的推进,更将打通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生态链路,为“双碳”目标提供有力支撑。

三、绿色革命的深层重构

(一)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支点

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价值早已超越产业范畴,成为“双碳”战略与大国竞争的重要载体。我国交通运输行业13.2亿吨的年碳排放量(占全国10.6%),且集中在人口密集区的排放特征,使其成为减排攻坚的重点领域。

2024年我国7.5亿吨原油消耗中,交通燃料占比53.6%,这种能源结构决定了: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,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节奏,也将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。

(二)能源格局的重塑力量

国际能源署(IEA)今年5月份发布的年度《全球电动汽车展望》报告预计,2030年前电动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过40%,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甚至可能达到80%,届时,全球电动汽车每日可减少500万桶石油消耗,中国贡献其中50%的节油量。

这意味着到2030年,我国通过电动化转型可替代石油超2亿吨,将73%的原油进口依存度逐步降低——这种“降碳”与“保供”的双重价值,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纵深所在。

(三)生态体系的融合路径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能源体系的重构。当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.1元(西部),叠加储能成本的优化,新能源汽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成为分布式能源网络的移动储能单元。

国家能源局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》中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%的目标,将通过“光伏+储能+新能源汽车”的协同模式加速实现,这将推动传统能源格局的深度调整。

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,已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新能源汽车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。智能化技术迭代的核心领域包括车控操作系统与车规级芯片,其突破依赖于材料创新、工艺升级,以及高端设计软件(如CAE)和制造检测装备的支撑。

而智能化转型不仅需要雄厚的科技投入作为支撑,也亟须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。通过创投前端孵化、银行中期赋能、资本后期护航的协同机制,最终形成“科技攻关—产业转化—金融反哺”的良性循环。

 

  • 分享到:

 

猜你喜欢

  • 主 题:ADI 高性能产品方案助力人形机器人应用设计
  • 时 间:2025.07.16
  • 公 司:ADI & 骏龙科技

  • 主 题:双频共振:IMU全局姿态与振动传感如何共塑人形机器人的生命力
  • 时 间:2025.07.24
  • 公 司:ADI

  • 主 题:小电阻大奥秘--分流电阻器使用方法之实践篇
  • 时 间:2025.07.29
  • 公 司:ROHM